我們口中的「禮貌」是感謝?負責任?尊重?抑或是那沒意識到、沒說出口的愛?

曾經在女兒比較小的時候,因為女兒跟阿嬤視訊心不在焉,先生對此很有情緒,少見地對小孩非常生氣,甚至有點指責我都不要求小孩,讓他對阿嬤這麼「沒禮貌」,有了爭執。印象中是「禮貌」這兩個字第一次出現在我們家,還是小孩睡著之後根本沒聽到。
曾經小孩回到公婆家沒有「主動」叫阿公阿嬤,公婆都是非常主動又友好地跟小孩打招呼,也不曾抱怨過小孩沒有「主動」。
我看出先生即使如此也有點在意,幾次在前往婆家的路上,跟小孩一起演練回到阿公阿嬤家,叫阿嬤叫得很大聲,嚇阿嬤一跳的遊戲。
但手機視訊通話,對學齡前的女兒真的很勉強。那陣子的婆婆從來沒有表現出生氣,只是在手機的另一頭,一直叫孫女的小名,問他在幹嘛,小孩因為心心念念地看他的繪本,常常遲遲沒有回應。
👩‍🦰:「寶貝,你知道為什麼爸爸會這麼生氣你不理阿嬤嗎?」
女兒搖搖頭。
👩‍🦰:「那是爸爸很愛阿嬤喔。你看阿嬤是不是很愛你,好喜歡跟你說話,才會常常打視訊給你,要跟你說話。但是一直叫一直叫你都沒回啊。爸爸看到阿嬤這樣很孤單的樣子會心疼欸。」
女兒似懂非懂,而聽到我這樣切題的先生,我感覺到他默默驚了一下。華人對愛的談論這麼少,這麼隱晦彆扭,能透過我的嘴巴幫先生說出來,我也覺得很滿足。
👩‍🦰:「你知道阿嬤是爸爸的媽媽吧?就像我是你的媽媽,你是不是很愛我?如果我難過,你會怎麼樣?」
👧:「我也會很難過。」
👩‍🦰:「你想喔,如果你以後有小孩,那媽媽是不是也會很愛他們?」
女兒點頭
👩‍🦰:「那如果你的小孩跟我打電話的時候都不理我,那你會怎麼樣?」
👧:「很難過,覺得他們不愛你。」
👩‍🦰:「對啊,所以你知道阿嬤是爸爸的媽媽,看到你都不理阿嬤的時候,爸爸也會很難過啊,因為他很愛阿嬤喔。」
👩‍🦰:「不過媽媽知道有時候阿嬤打來的時候剛好是你想玩想看書的時候,你會不想講電話,不是因為你不愛阿嬤。那我們來想想怎麼辦好嗎?」
幫爸爸翻譯完,也幫孩子翻譯了他的行為不是出於不愛,只是因為還不明白。
👧:「我不知道。」
👩‍🦰:「那我提一個。要不要電話接通之前,你就跟媽媽說你今天可以講很久,還是想做別的事。如果想看書,那你就跟我說『快快』,那媽媽就知道了。那我們可以先專心跟阿嬤講個幾分鐘,你再跟阿嬤說『阿嬤我想先去看書』,阿嬤一定會ok的,這樣好嗎?」
小孩也同意這個做法。
其實這個方法沒用過幾次,後來阿嬤都會抓準時間在我們吃晚餐的時候打來,加上孩子長大能聊的事情也變多了,我們也會在旁邊提詞,引導小孩可以跟阿嬤聊什麼最近的趣事,有些話題邊吃邊聊,小孩也早就不再有幾年前的症頭。
上下公車跟司機道謝,是表達「感謝」,感謝被服務。
去便利商店跟店員結帳道謝,是表達「感謝」,感謝被服務。
別人送東西給我們,我們開心的收下,是表達「感謝」,感謝被記得、被給予。
跟老師道謝,是表達感謝,感謝老師費心費力照顧孩子、回應家長,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。
請求別人幫忙的時候加上「請」,是「感謝」,感謝對方被冒昧打擾,表達感謝對方的幫忙,也意識到對方其實有權力拒絕。
造成對方傷害的時候道歉、彌補,是「負責任」也是「愛」,是承認這件事我有責任,我願意承擔,同時我在意你的感受。
在與他人交流時使用合宜友善的語言和口吻,是「負責任」也是「尊重」,是說出的話代表自己的意識跟責任,也是尊重在乎對方的感受。
別人跟我們道謝,我們回應「不客氣」,是無形的回禮、有來有往互相「尊重」,也是表達「我很樂意,你值得我的給予」。
在大樓梯間盡量輕聲細語,是「尊重」其他住戶有不被打擾的權利。
等待對方講完再接話,是「尊重」對方的話語權,也是表達「你值得我聽你說」。
避免用粗魯、貶低或嘲笑的言語對待別人,是「尊重」,尊重每個人的界線。
要使用物品前先詢問主人,是「尊重」,尊重他人的物權跟意願。
進入他人的私領域,要先詢問,不能隨意翻找,是「尊重」,尊重他人的物權跟界線。
在有明確規則或標示的場合保持安靜,是「尊重」,尊重空間的規範以及環境對寧靜的需求。
說話或聽別人說話看著對方,是「尊重」也是「愛」,表達「我與你同在」。
友善的問候,是「愛」,表達「歡迎你來到我的眼前,看到你我很開心。」
回應別人的問候,是「愛」,表達「我也歡迎你來到我的眼前,我看到你也很開心」。
不要求小孩要「有禮貌」,但我努力在有真實情境發生時,誠實地面對,孩子談這些重要的事。
不要求小孩要「有禮貌」,但小孩八歲了,看到鄰居會開心的打招呼,自在的攀談,犯錯時通常願意道歉主動和好,時常努力又真誠地表達,對人友善。
同時他也是個曾經一到初見面的朋友家,就逕自打開人家家裡的抽屜的小孩,與人說話時還是時常眼神飄走,因為太自在,對於掌握界線的能力還需要很多的練習跟引導。
但我始終覺得,不要想著要把小孩教得「一次到位」。
我當然清楚社會對一個逐漸長大中的小孩會開始有某些期待,但這些是社會的期待,不一定是對我的孩子發展、學習判斷、學習建立自己的價值體系最好的期待,我就不把他變成我當下的期待。
「有禮貌」從來不是壞事,相反的它還是上好的能力。
真正發自內心有禮貌的人,時常感恩、負責、尊重自己、尊重環境、尊重他人、心中有愛、眼裡有光。
重要的事總是麻煩的。正因為是上好的,更值得被穩穩地傳遞出去,而非徒具形式。我希望能陪著他邊長大、遇到情境時邊討論、邊體驗、邊嘗試調整、邊決定,讓他能體驗到每一個有禮貌的舉動裡,那豐富的感謝、責任、尊重與愛。
所以,「有禮貌」到底是什麼呢?
我們口中的「禮貌」是感謝?負責任?尊重?抑或其實是那沒意識到、沒說出口的愛?
喜歡攝影、想要跟我一起思考怎麼陪伴小孩、看懂大人的朋友,歡迎按讚、留言、把粉專、IG跟PODCAST都追蹤起來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