虎豹潭意外的戶外教育反思

失去山林的孩子

週末一場在虎豹潭的親子團體出遊意外,讓人心碎又驚慌。

我從孩子未滿三歲時,就開始帶孩子上步道課程、戶外生態課程、家庭活動也常在戶外,從未間斷,希望帶著孩子從小親近山林,學習與大自然共處、身心靈被大自然療癒、珍愛環境跟動植物、培養體能…

還有最重要的一點,辨認危險跟學習應變能力—敬畏大自然。

從小在台北城長大的我,是十分缺乏自然經驗的,因為有孩子之後,才跟著孩子重新活過一次的童年,所以看到那樣的組合跟行程,除了為生命消逝心碎,更因為感覺到意外離自己好近而緊張著,同時也擔心這樣的意外,讓更多孩子遠離山林、遠離自然。

但這次虎豹潭的意外,這正是更突顯山林教育重要的時刻,我不能逃。

安撫著自己的焦慮跟心理上的創傷,我在想我們最終想教會孩子的是能力還是恐懼?

作為父母,我清楚我沒辦法一直把孩子控制在安全的地方,5歲的時候可以,那15歲呢?山林溪海離我們這麼近,唯有他有判斷危險的能力、有做足準備的能力、有緊急應變的能力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,我們才能在未來,多那麼一點放心的空間,知道孩子每次的出門,不會隨意冒自己無法承擔的風險;為了這個目標,作為家長的我,必須熬著自己的擔心、必須陪著一起學,在未來的某一天也必須學會放手。

孩子現在在上的爬山課,老師說了一段很讓人省思的話:「我們從來不說我們在做冒險教育,因為我們不冒險。我們教孩子的是評估風險、做好萬全準備、享受旅程、遇到問題就面對。」

老師們在上週三時,就依據天氣預報與經驗做出更改路線的決定,早早更動了上週末孩子們的爬山行程,每一次的行程計劃書,都有清楚標明的「撤退點」,並且一再提醒各種裝備、糧食、(足夠的)水都要帶齊,而在這個事件之前,我並不真的明白老師們這麼做的堅持跟用心,這些都是以安全為最大前提因應各種狀況的PlanB。

判斷自己能力不足,也是一種能力,真的的危險莫過於我們不知道自己正在冒險。

而這次的事件,正是再次提醒著我,父母也是學習的主體,這個責任不能外包,持續學習然後回到自然練習,最重要的是學會謙卑,不要越級打怪是老師給我們的提醒。

#本文下方會提供三篇我認為很重要的文章、反覆閱讀的文章,連留言都很多精彩之處,我能看懂了,因為這些日子帶著孩子走入自然,這些內容於我而言,都是真真實實的場景,不再是教課書上的「概念」跟遙不可及的危險,都是我們「體驗」過的真實情境,只是當時是安全的。

反覆去讀是因為,其中有很多我原先還沒有能力辨別到的風險,以及該如何應變的能力,我必須讀通透了來補足,並且當我看懂了,我跟先生還得帶著孩子討論,把這個風險識別的知識教給孩子,讓女兒從他過往的山林經驗意識到,大自然很美很好玩,但不是時時刻刻都是安全的,哪些是我們本來知道的?哪些又是我們這次可以學到的。

如果不是與我切身相關,如果不是我持續帶孩子走進自然,我不會看懂。用得到的知識,透過「體驗」才會被大腦記住,變成一個反應的路徑,而不只是一個「概念」,讀完就忘。

在寫文章的此刻,我知道的還是太少,一場意外帶來好多焦慮,同時也展開很多學習,真正能避免憾事發生的,是更努力地做好山林教育,持續學習不要逃,只是希望不要總是要用生命才能換來這些領悟。

附上《失去山林的孩子》一書中的兩段話,是我帶著孩子走進自然的初衷

「現代生活限制了我們的感官,因為我們的關注點幾乎絕大多數是視覺-大概就是電腦螢幕或電視螢幕的尺寸。相反的,在自然中,我們會運用所有的感官。要知道,感覺是兒童自我防衛的第一道防線。兒童能夠更經常地接觸自然,就能更直接地看到這個世界。他們可能會發展出更多心理技能,而這些技能會幫助他們發現真正的危險。因此他們也可以在今後的人生中,辨別真正的跟表面的危險。在大自然中遊戲,可以灌溉孩子本能的自信。」

「雖然我們有很多理由擔心孩子的安全,但是要知道一個道理:如果我們讓孩子過度遠離自然,我們就會使他們處於危險之中;恰恰相反的是,如果我們能夠讓孩子自由地在自然中玩耍,不管是現在還是未來,他們會更安全。」

雪羊視界 Vision of a Snow ram

《 野溪必備的生存之道:認識集水區 》

所有落在範圍裡的雨,都會聚集到這條河中…

如果出門忘記查看預報,戲水現場也晴空萬里呢?那麽只要溪水出現下面三種洪水徵兆便迅速遠離,就能在戲水或過溪時趨吉避凶:

1. 上游出現長得和動畫衝浪海浪一樣的「齊頭水」
2. 溪水突然變混濁
3. 水流突然加速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snowram/posts/419693659514118

像一條魚likeafish – 荷蘭游泳教育、水域安全觀念、水中自救技巧
#如果真的被溪水沖走怎麼辦?​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youlikeafish/posts/71366958669234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