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沉浸在自己的創作裡,刻意跟孩子隔出一個「心理距離」

雖然沒有堅持一定要聽我的意見,但這樣的建議,大概很容易因為打擾了孩子創作過程而被無情拒絕吧?…
翻到舊照,女兒升大班的暑假,我們一起參與親子課程。
那是課程的最後一天,下午有一場發表。
發表前,老師邀請家長跟孩子們為登台製作面具,桌上放著各樣的小素材。
拿到材料的我很興奮,好像自己也是個小孩一樣,製作了起來。
女兒的進度有點緩慢,但他不以為意;
我沉浸在製作「有氣勢」的面具、嘗試運用不同的材料發揮創意,跟朋友邊作邊聊,刻意跟他隔出一個「心理距離」。
我撕紙、捲紙、折吸管、嘗試不同的顏色點點、製作一些小巧思,想試的都可以自己完成,也能示範給孩子看素材有這些可能性。
我想如果我手上沒有自己的任務,如果想推薦一些玩法給孩子,像是…
👩‍🦰:「你可以把紙這樣撕、這樣捲喔。」
👧:「我不要!」
👩‍🦰:「你可以多試幾種顏色看看呀。」
👧:「我不要!」
雖然沒有堅持一定要聽我的意見,但這樣的建議,大概很容易因為打擾了孩子創作過程而被無情拒絕吧?
我想親子衝突很多是這樣來的。
同樣的話,老師說就不會被無情拒絕,真是太不公平啦~ 🤣
平時帶孩子上課,一個家長一個孩子為一組,孩子製作家長負責陪伴引導,常常看到家長對孩子的進度跟作法有很多的「意見」跟「指導」。
最後大人急小孩氣的場景比比皆是。
而那次營隊的回憶,讓我意識到,如果大人手中也有自己的工作在進行,有自己的作品待完成,只在孩子需要的時候提供協助,帶著歡喜的心創作自己的作品,心情上是不是也能放鬆許多。
當然大人在能力上比較強,也比較知道怎麼做更有效率、更「好看」(「」是因為大人會有自己好看的標準)、更「值得」(都花了錢上課,用更多媒材更划算的念頭)。
但大人在陪伴小孩的過程會心急會想要小孩更好更快地跟上進度、多元體驗,做出看得懂、好看的成品,是不是也是因為大人沒有其他的事情轉移注意力?
大人根本應該自己下場玩,不需要對小孩指手劃腳,親子的關係反而和諧啊!
只能坐在旁邊看又不能隨意出手干預,根本是場修行,如果不是對觀察小孩很有興趣的大人,很容易就又把手機拿出來滑了。
當天我作出有點幼稚但很有氣勢的面具;孩子作出並不太特別、很簡約,但他自己很滿意的面具。
下課離開的路上,我們跟面具映照著光影,彼此都被滿足了。
喜歡攝影、想要跟我一起思考怎麼陪伴小孩、看懂大人的朋友,歡迎按讚、留言、把粉專、IG跟PODCAST都追蹤起來唷。